一、集声器
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,许多动物的外耳比较发达,耳廓可灵活转动以捕捉周边各种细微的声音。由此得到启发,人将手掌拢在耳后,一方面加大了耳廓的集声面积,另一方面也阻挡了部分来自耳后的声音,声音可在中高频增加5-10dB,可算是最早出现的集声器。之后人们尝试着使用兽角、贝壳等作为集声器。更有效的集声器应属19世纪初出现的各种形状的、大小不一的耳喇叭、说话管和号角。这些装置都是用一个很大的终端来接收声音,声波沿着漏斗状的拾音口进入一个逐渐收窄的喇叭型管道,利用声学共振原理将言语声的局部频段放大,最终送入使用者的耳道中。喇叭型管道如果收窄的过快,大多数声音会被反射掉而进不到耳内,所以有效的集声器的形状都必须是宽长的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,它庞大的体积又使得它的使用场合比较局限。后来有人发明了一些集声装置,可巧妙地藏在高帽子里、椅子扶手上、扇子或胡须中。
1、炭精助听器
采用电学放大原理的炭精助听器出现于20世纪初。早期体积较大,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身佩戴成为可能。炭精助听器一电池供电,采用炭精传声器、磁性耳机。传入的声波,压迫炭精电阻器的膜片,可使炭精的电阻发生变化,使得流过炭精的电流发生变化,运用电磁学原理放大后,可使磁性耳机中的膜片发生振动,声能增加。炭精助听器的增益较小,许多厂家不得不依靠增加传声器的个数来增加音量;同时噪声较大,失真较多,且炭精易受湿度影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