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感染学说。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,其次为β-溶血性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布兰汉球菌,再次为病毒感染等。致病菌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、病变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。 3)免疫学说。中耳具有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,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熟。在中耳积液中能检测到细菌特异性抗体、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等,说明本病可能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疾病(Ⅲ型变态反应)。但也有人认为本病是由T-细胞介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(Ⅳ型变态反应),Ⅰ型变态反应与本病关系尚不清楚。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、耳痛、耳内闭塞感和耳鸣等症状。病变早期检查常见听力呈传导性听力下降,鼓室导抗图呈“C”型或者“B”型,鼓膜呈淡黄色或琥珀色,失去正常光泽。鼓膜光锥变形或消失;锤骨向后、上移位;锤骨短突明显外突。若液体为浆液性,且未充满鼓室时,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。鼓气耳镜检查时,鼓膜活动受限,此时听力可能表现为混合性听力下降或者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。 一般通过询问病史、鼻咽镜检查、听力学检查可以诊断。 治疗原则是解除病因,清除中耳积液,使中耳通气,恢复中耳黏膜正常功能,保持咽鼓管通畅。经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者,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等手段对症治疗。 |